面对“疫情焦虑”,你需要这样做!
近两年,新冠肺炎疫情对大众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。从一个突发的应激性生活事件,演变成在一定时间内持续的生活常态,这场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:保持社交距离、戴口罩、测核酸、居家办公⋯⋯
在不断适应变化的过程中,人们或多或少都会体验到焦虑的情绪,也都会随之发展出自己的应对方式。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件,会有截然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反应,焦虑的程度也有所不同。
这是为什么呢?
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一谈。
心理危机//
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新冠肺炎传播是一个应激性生活事件,需要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变化。而在其他应激生活事件中,比如搬家、升学、毕业、结婚等,也会出现各种心理反应,包括焦虑、抑郁、自责、愤怒等,尤以焦虑最为常见;也可能会产生疑病、强迫甚至压力相关的躯体症状,同时影响人体免疫功能。
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遇到突发事件、面临重大挑战或挫折时,因无法回避又难以自行解决而出现的心理反应。此时,系统的平衡被打破,引发个体的焦虑情绪,可能会导致个体社会功能受损,以及思维和行为上的紊乱。
通常,心理危机可以分为三类:
(1)发展性危机:是指在个体正常成长过程中,急剧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异常反应,也称为成长性危机,如大学毕业、孩子出生、中年危机、退休等。
(2)情境性危机:是指出现罕见或超常性事件时,在个体无法预测和控制的情况下出现的危机,如疾病、交通事故、亲人伤亡等。
(3)存在性危机:是指伴随重要的人生议题而出现的内在心理冲突与焦虑,如人生目的、责任感、独立性等引发的内部冲突。
新冠肺炎的蔓延属于情境性危机,我们会体验到明显的无力感和失控感,在情绪上表现出焦虑、紧张的状态。
同样是面对心理危机,有些人能迅速做出反应,有效应对危机,从中获取经验,实现自我成长。
从系统视角出发,危机也可以是转机,在带来挑战的同时,也提供了心理成长的空间,是提高个体心理弹性的良好契机。
心理弹性 //
心理弹性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概念,是指人们对变化了的外界环境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状态。
心理弹性是一种动态形式,保持一定的伸缩空间,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,逐渐达到对环境的动态调控和适应,以实现新的系统平衡。
大家可以想象自己的心理状态像一根弹簧,随着外界压力的大小,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变化,情绪也是如此。
从系统理论的资源取向视角上看,焦虑情绪有着重要的功能和意义。焦虑是一种来源于大脑的警觉性提醒,目的是使自身逃离潜在威胁。
研究表明,适度的焦虑可以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,加强自我调节,提升学习状态和职场表现,从而提高工作效率。
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,适度的焦虑可以促使人们更加注重自我防护,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,减少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。
因此,焦虑情绪是具有生存意义的,而不完全是“坏”情绪,如果利用得当,它也可以变成有益的助力。
科学面对“疫情焦虑”
科学对待焦虑情绪,握好自己的“情绪遥控器”,把焦虑调控在适度的范围内,有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。
那么,具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调节疫情带来的焦虑呢?
1、增加对新冠肺炎的科学认识
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从官方渠道了解疫情动态和防护知识,注意适度控制相关信息的摄入,避免因不了解实际情况,而加剧对新冠病毒的恐惧,同时也要避免摄入过多的信息,引起不必要的恐慌。适度关注,做好防护,以科学、严谨的态度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。
2.接纳焦虑,合理宣泄
在病毒传播的背景下,人们出现焦虑、紧张、恐惧等情绪是十分正常的现象。每个人都会出现类似的情绪,但会在焦虑程度、持续时间和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。过于焦虑会增加心理负担,形成消极的心理暗示,从而陷入恶性循环。增加对焦虑情绪的接纳程度,减少指责、抱怨等消极情绪,寻找积极的应对方式,合理宣泄情绪,才是有效的解决之道。
3.发掘资源,寻求支持
疫情流行时,现实中的社会交往减少,可能会引发更多的孤独感和无助感。建议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,带着资源的眼光发掘生活中的美好,多与亲友沟通正面信息,彼此支持,相互鼓励,从而得到心理上的安慰。从另一个角度看,在与家人相伴的时光里,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家人的陪伴与温暖,也是改善家庭氛围、提升关系质量的好机会。
4.积极面对生活,避免消极
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生活,保持良好的社会功能,维持日常生活秩序,做自己该做和想做的事情,发现生命的意义,增强心理弹性或增加自由时间,这些都是减少焦虑的有效途径。学习更多有益身心的情绪调节方式,比如正念、瑜伽、运动、音乐等,这些都是有效调节身心的方法。不要采取否认、回避、过度依赖等消极应对方式,避免通过吸烟、酗酒、沉迷游戏等有损健康的方式缓解焦虑情绪。
5.维持生活节律,保持良好睡眠
疫情期间,很多人出现了睡眠问题,而睡眠不佳会降低我们抵抗外来病毒侵袭的能力。应当保持良好的睡眠,尽可能维持睡眠动力与睡眠节律,可以通过放松训练来降低焦虑水平,改善睡眠。减少影响睡眠质量的行为,如睡前玩手机、喝酒或吃夜宵,睡前剧烈运动,晚上失眠白天补觉等。
6.寻求精神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
当焦虑情绪严重影响到生活,或出现严重的应激障碍时,建议到精神专科医院寻求专业帮助,根据医生的建议接受药物和心理治疗,以系统专业的方法重建身心平衡。
来源:《大众健康》杂志
编辑:吴风港